凝視的邊界:關於觀看、潛意識與主體性的寓言
文:林若塵
The Threshold of Gaze: A Parable of Vision, the Unconscious, and Subjectivity
By Ruòchén Lin (7/2025)
在這幅作品中,藝術家以近乎夢境般的視覺結構,構築出一則關於主體性與觀看關係的形而上寓言。畫面中央,一匹裝飾繁複的馬靜立於水平線上的淺灘,低首凝視水面上漂浮的一隻眼睛。馬與眼的對視構成圖像的核心結構,也召喚觀者進入一場觀看與被觀看之間的哲學辯證。
馬,作為人類歷史上被馴化的權力象徵,此刻卻脫離其原有語境,靜默佇立於無可名狀的海洋邊界,宛若失根的意志。在此,牠不再是運動與征服的象徵,而成為一種內省的載體,一個凝視自我潛意識的「觀看主體」。而那枚懸浮的眼睛,則如同自我意識的鏡像回聲,或潛意識的召喚者,使整個畫面籠罩在一種不可言說的心理張力中。
畫面色調分布明確:深藍色的海洋佔據大部分畫面,象徵潛意識的無垠與神秘;遠方微光橫陳,將畫面一分為二,形成「理性與無意識」、「現實與夢境」的交界線。這樣的空間配置,使觀者彷彿置身弗洛伊德式的夢境場景之中,而馬與眼的互望更使人聯想到拉岡所謂「主體於他者凝視中誕生」的理論。
從藝術風格而言,此作深受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視覺語彙的影響,尤以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與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為近親。馬格利特式的「眼睛」在此不再只是觀看之器,而被物化為心理象徵的符號,指涉隱匿於表象之下的深層結構。而作品整體所營造出的時空凝滯與孤寂感,也呼應德·基里科筆下那些空曠、超時間性的異托邦空間。不同的是,這幅畫並不採用古典建築或長影,而是以海洋作為無意識的載體,帶有更強烈的心理地景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並無明確敘事線索,也沒有文化符碼的明示,觀者無法輕易將其歸類於某一特定時間、地理或神話。正因如此,它保留了一種高度開放的詮釋空間,迫使觀者以「凝視」的方式參與其中,並在觀看中反思自身觀看的立場。這種形式的觀看,不僅是視覺的,更是一種存在論的自我審視。
總結而言,這幅作品透過極簡構圖與象徵性的視覺語彙,成功轉化觀看的動作為哲學思辨的起點。馬與眼不只是物件,而是視覺與心理之間的橋梁,讓觀者在靜默中感受到主體裂縫的召喚。這不僅是一幅畫,而是一則無聲的命題——當我們觀看畫面時,是否也正被某種不可見的他者所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