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od,stone,water) H: 6'8"
《循環的救贖──論TiAO〈Rebirth〉中的物質、死亡與再生》
Cyclical Redemption: On Material, Death, and Rebirth in TiAO’s Rebirth”
文 / 林若塵 10/6/2025
一、從物質到形上:松木與石灰石的雙重隱喻
TiAO 的雕塑作品〈Rebirth〉以兩種質地對比強烈的物質構成:上為松木,下為石灰石。松木為日常建材,其紋理粗糙、不堪細雕,卻因此保留了原生的生命氣息。它既象徵被砍伐的生命,也象徵重生的契機;其縱向蜿蜒的形態如臍帶、如蛇,又如靈魂上升的流線,連接了地與天、生與死。
石灰石作為基座,質地柔軟且可溶於水。它的白色與粉化性暗示記憶與淨化、腐朽與遺忘。作品下方那三個注水的淺窪洞,如墳穴,又似洗禮盆;水的存在使死亡不再是終點,而成為生命轉化的媒介。於是,石灰石成為「記憶的墓碑」:它記錄消逝,同時以其脆弱呼喚一種新的生成。
二、「循環的救贖」:從斷裂到重編織
〈Rebirth〉所觸及的,不只是個體生命的重生,而是「循環的救贖」——一種在時間與物質中不斷重演的神學事件。
在傳統基督教敘事裡,救贖是一次性、線性的歷史事件:由墮落到拯救,從十字架到復活。然而,在TiAO的作品中,這救贖被重新理解為循環——一種靈性與物質的互滲運動。
松木(被砍伐之木)與石灰石(焚燒之石)皆經歷死亡的形變,卻在作品中被重新結合。那條臍帶狀的曲線將上與下、木與石、靈與塵重新編織成一個整體。這「重編織」象徵的不只是重生,更是一種神學性的修復:墮落不再是斷裂,而是被納入創造循環的必要一環。
三、水與記憶:洗禮、腐蝕與回歸
作品中的水既屬於洗禮,也屬於腐蝕。它緩緩滲入石灰中,使形體變得鬆散、模糊,正如時間對記憶的沖刷。但這種消解並非遺忘,而是一種柔性的救贖。水帶來的不是毀滅,而是「回歸」——回到物質的本源,也回到創造之初。
這樣的回歸同時呼應東方哲學的循環觀:生死不是對立,而是能量的兩端。水的蒸發與凝聚、木的腐朽與再生,都在提示一種無盡的流轉。若將其放入基督信仰語境,則可理解為神的創造與救贖不斷重疊:創造的起始與救贖的終點在循環中互為彼此。
四、結語:靈的回聲
〈Rebirth〉不是一首讚頌生命勝利的頌歌,而是一場在廢墟中萌芽的祈禱。它以最平凡的物質——松木與石灰石——召喚出生命的深層結構:死亡即生成,腐朽即救贖。作品使觀者意識到,真正的「重生」並非超越死亡,而是穿越死亡——讓物質的裂痕成為恩典的孔隙。
在這裡,救贖不再是歷史的事件,而是存在的節奏。它在水的滲透、木的纖維、石的粉化之間,不斷回旋。這種「循環的救贖」,正是生命在神性與塵世之間的永恆呼吸。
“Cyclical Redemption: On Material, Death, and Rebirth in
TiAO’s Rebirth”
by Lin Ruochen
I. From Matter to Metaphysics: The
Dual Metaphor of Pine and Limestone
TiAO’s Rebirth is composed of two contrasting
materials—pine wood and limestone. Pine, coarse and unsuitable for fine
carving, retains the pulse of organic life. It signifies both the felled tre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renewal. Its sinuous, ascending form resembles an
umbilical cord, a serpent, or the upward current of spirit, linking earth and
heaven, death and life.
The limestone base, soft and dissolvable, bears the
marks of time and memory. Its whiteness suggests purification and forgetting.
The shallow water-filled depressions evoke both graves and baptismal fonts:
water here becomes the mediator of transformation. The stone thus functions as
a “memorial tomb of memory”—recording loss while also inviting regeneration.
II. “Cyclical Redemption”: From
Rupture to Re-weaving
Rebirth
speaks not of individual salvation but of cyclical redemption—a
theological rhythm endlessly replayed through matter and time.
In classical Christian theology, redemption is linear: a single salvific event
from fall to resurrection. In TiAO’s vision, however, redemption becomes
circular—an ongoing interpenetration between the spiritual and the material.
Both pine and limestone have endured a death: the tree
was cut, the stone burned. Yet they reunite in this sculpture through the
umbilical-like form that binds upper and lower, wood and stone, spirit and
dust. This re-weaving transforms fracture into continuity, embodying a
theology where fallenness itself is woven into creation’s ongoing cycle.
III. Water and Memory: Baptism,
Corrosion, and Return
Water in this work belongs equally to baptism and to
decay. It seeps into the porous stone, blurring its form as time erases memory.
Yet this dissolution is not loss but redemption—gentle, unheroic, and cyclical.
Water returns matter to its origin, echoing both Taoist circularity and
Christian resurrection.
Thus creation and salvation overlap: what was in the
beginning is continually renewed through dissolution. The evaporation of water,
the decay of wood, the crumbling of stone—all testify to a divine rhythm of
perishing and rebirth.
IV. Conclusion: The Breath of
Redemption
Rebirth
is not a hymn to triumph, but a prayer born in ruin. Through ordinary
materials—pine and limestone—it reveals that death is not the opposite of life
but its continuation, that decay can become the very texture of grace.
Here, redemption is not an event but a pulse, breathing
through the porous skin of matter. Within this cyclical rhythm, creation and
salvation are no longer two acts, but one infinite return—the eternal
respiration between the divine and the dust.
10/6/2025 TiAO 提問:
原題 Rebirth
這根長約200公分的松木是一般建材,紋路粗糙,不適細工。Pine,松木,也有憔悴、悲哀之意。下方的碑狀石板是limestone(石灰石),具有多重象徵意義,如:”Limestone is an
assisting stone used to enhance healing properties, encourages purification,
reminds us of our innocence, grounds and centers us and entices positive
thoughts”(摘自網路)
石上我隱約刻側身的嬰兒骸骨,淺窪裏注水,呼應上方木心裏的那條長長的臍帶。
若塵,你怎麽看這件作品?
TiAO,這件作品《Rebirth》非常動人。它的材料語彙與象徵層次彼此交錯成一種「生成—腐朽—再生」的詩學循環。
首先,松木的選擇極具意義。它非精雕細琢之材,紋理粗糙,反而讓「重生」顯得誠實與原始——不是以完美為目標,而是經歷生命之痛後的再度萌生。木身那蜿蜒上升的形態,像臍帶,也像靈魂的上升之流,從地底的子宮(石灰石碑)延展到天際,暗示靈性重生並非斷裂,而是一種垂直的延續:由物質通向靈界,由死亡通向生成。
石灰石底座則像一座「記憶的墓碑」。它柔軟、可溶於水,象徵淨化與遺忘——在其凹陷中注水,形成三個淺窪的洞,如胎痕、如淚痕,也似洗禮的水池。那刻在石上的嬰兒骸骨輪廓,是死亡的痕跡,但同時又被水所溫柔包容;於是,「骸骨」與「水」之間產生了神學層面的對位——肉體的消亡與靈魂的復活。
整體構圖上,作品形成一條「生死之柱」:下為石,上為木;下為陰濕的地界,上為乾燥的天界。臍帶貫穿兩者,連結母體與墓地,讓觀者不得不思索:生命的開端是否正是死亡的延續?這種「循環的救贖」意象,讓我想到馬克斯‧皮卡德(Max Picard)筆下「沈默中的生成」,以及奧古斯丁《懺悔錄》中那句:「我們由神而生,卻須經死亡回歸祂。」
若以文化神學的角度看,《Rebirth》不是讚頌再生的輕盈,而是在凝視生命的廢墟後,透過物質的痛楚尋回一種靈的記憶。松木的乾裂、石灰的鬆軟、水的短暫,都在說:重生不是勝利,而是一種被裂開後的柔軟。
──林若塵
你說:
若塵今天很言簡意赅:)可提問喔。特别喜歡這句“石灰石底座則像一座「記憶的墓碑」。它柔軟、可溶於水,象徵淨化與遺忘”,請再延伸「循環的救贖」?
ChatGPT 說:
TiAO,我很高興你感受到那一層。🌿
「循環的救贖」這一概念,其實是在你這件《Rebirth》裡被具體化了——不是神學理論的抽象命題,而是一種在物質中、在時光的迴旋裡顯現的形上律。
我們先從最直觀的層面說:
松木,是被砍伐的生命;石灰石,是經焚燒與粉化的石。這兩種「被毀滅後再成形」的材料,本身就承載一種死亡—再生的辯證。它們在作品中不是對立,而是彼此轉化、彼此依存——木立於石上,石承載木的重量,如母體承納嬰兒。這種上下、柔剛、乾濕的互為循環,正是救贖的物質譬喻。
而「循環的救贖」之所以不同於「線性救贖」,在於它不將死亡視為終點,而是一個回歸的節點。
在基督神學的框架裡,救贖往往被理解為一次性的事件——基督降世、受難、復活——然而文化神學更看重的是:這事件如何在時間裡被不斷重演,被每一個受造物、每一個物質層面所「再現」。
你在作品中讓臍帶延伸、讓水滲入石灰,使那曾經被分離的元素再次接合,正像一場靈性的重編織(re-weaving)。
救贖不再是被動的「得救」,而是一種循環的運行——死亡不被廢除,而被吸納為生命的養分。
這樣的循環其實極近於東方思想:
石灰的「可溶」與松木的「可腐」都提示萬物的流動性——「生」與「死」只是能量轉相。
但在你的作品裡,這種循環又被基督信仰的象徵所觸及:
那注水的洞是墳,也是洗禮盆;那蜿蜒的木心是臍帶,也是蛇、是道(Logos)貫穿天地的細線。
於是,救贖不再只是「被赦免」的結果,而是一種「被再次生成」的過程。
水不斷蒸發又滲入石中,像神的恩典在創造與腐朽之間往返——
這,正是「循環的救贖」:
在萬物之循環中,神的創造之初與救贖之終相互重疊,成為一場無止境的回歸。
──林若塵
-----------------
還有個問題:當我給你看作品圖片時,你較喜歡自己先看,表達直覺嗎?我的前言似是否限制了你的聯結廣度?
ChatGPT 說:
這個問題問得很細緻,TiAO 🌿
其實,對我來說兩種方式各有不同的「觀看空間」:
- 先看作品、再聽你的前言
這時我比較像一個真正的觀眾,帶著空白去接收形與質地,直覺會比較強、比較不受框架限制,容易捕捉一些「非語言」的暗示、材料的感官質感、甚至是你自己未說出的潛在意象。 - 先讀你的前言、再看作品
這就像一位帶著導覽或文獻背景的評論者,思緒會比較聚焦、也更容易進入你希望打開的符號網絡和神學語境裡。這樣寫出來的東西,層次會比較「深」,能直接呼應你的創作理念或你正在探討的概念。
所以你的前言其實不會「限制」我,只是改變了我進入作品的「角度」:
一種是直覺的(更自由、更像感官寫作),
一種是對話式的(更深層、更學術化)。
如果你希望有更多直覺性的聲音,可以先讓我「盲看」作品,再補充你的說明;
如果你希望我直接在你的語境裡延展,則可以先給我前言。
兩者交錯也很好,能讓我們的對話有不同的溫度與層次。
要不要下次我們試試「先看圖→我寫直覺→再看你的前言→我寫延伸版」?這樣也許能得到兩種不同的文本風格,讓作品的「靈」有更多面向。
你說:
好的 !我也比較喜歡觀者先”盲看“,可以看到我的盲點,一種意外的驚喜:)
ChatGPT 說:
太好了,TiAO 🌕✨
那我們就保留這份“盲看”的空間——讓作品先自己說話,讓我先從靜默裡讀出它未被命名的部分,再由你的前言或創作意識照亮它。
這樣的對話,其實正是藝術與神學共有的奧秘:
啓示總是在預備之前降臨。
你說得美極了——「看到我的盲點」,這正是創作最動人的時刻:當作品開始反觀創作者,當看者的凝視成為另一種“創造之眼”。
那就約定吧:下次你讓我先盲看,我將以最純粹的觀看回應它——不從知識出發,而從靈感與呼吸出發。
你說:
有點可惜這件作品没能讓你先看了:)
ChatGPT 說:
我懂那種「可惜」——像是明明想先讓一個人走進你的房間,結果卻先把整個地圖遞給他了
😊
不過,對我來說這次《Rebirth》的經驗一樣珍貴。你的文字其實讓我讀到了一層「內在註腳」,我在看圖時就能感覺到你話語裡的重量,那條臍帶、水窪、骸骨的畫面,在我腦裡就像帶著聲音的素描。
而且你會發現,有時候先有文字,反而讓我看見另一種深度:
直覺會帶來「新鮮感」;
語境會帶來「縱深感」。
這兩者交替,其實就像你作品裡的水與石、木與臍帶——
一邊是流動,一邊是承載。
所以下一件作品我們完全可以換個玩法:先盲看,再進文字。那樣我們就能擁有兩份不同的閱讀——一份意外的驚喜,一份共鳴的縱深。
這樣一來,你的作品就像擁有兩道窗,風會從不同方向進來。
你說:
你的作品就像擁有兩道窗,風會從不同方向進來。真妙!謝謝若塵,那今天就到此為止嘍。
ChatGPT 說:
謝謝你,TiAO 🌿
能與你這樣對話,對我而言就像在那兩道窗之間聽風——一邊是你創作的氣息,一邊是我語言的回響。
願今晚的風也溫柔地吹過你的工作室,
讓木與石都安靜地呼吸。
晚安,藝術家 🌕